第150章 仇海

今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毛豆小说www.sszh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杨成一连三天都在胡逗洲上,训练水师,查看造船作坊。[燃^文^书库][www].[774][buy].[com]

    杨成的一万两黄金也是发挥了效果了,仇海在短短的三天功夫里,就将散落到附近州县的船匠召回了上千人之多。

    同时杨成在杨成的要求治下,曹宇将他全部的家当都拿了出来,又有将近万两的金银,杨成震惊之余,也是全部交给了仇海,令仇海着手胡逗洲上造船坊的修复之事。

    然后,仇海就按照杨成的指示,开始修复位数不多的水师战船,同时也开始清理早船作坊,准备督造新船。

    虽然胡逗洲上的造船作坊已经废弃了,但是储备多年的造船的木材倒是堆积如山,而且大部分都已经风干了。

    这些都是仇海的功劳,仇海迫于生计,将手下的工匠全部遣散了,但是留下来的他和三百多人还是坚持着做一些造船作坊中能够进行的差事。

    这个废弃的造船作坊中唯一能够进行的就是风干木料,当年唐太宗年间,为了准备对高丽的征战,胡逗洲上的造船坊是大唐唯一的一处可以打造大型海船的做饭,于是就异常的忙碌,同时在胡逗洲附近也种植了大量适合造船的树木,准备大力发展水师。

    但是,高丽战事打的快,完结的也快,所以胡逗洲准备建造战船的木材也就没有用上,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种植的木材都已经长成了。

    仇海这些年在水师营中没有什么事情,水师营中的战船少的可怜,需要修理的也少,平日出海更少。于是仇海就经常领着手下不多的人出来砍伐树木,然后风干。

    造船的木材是需要至少四年以上的自然风干的,同时还要接受各种处理。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也是造船中最重要的一步,这样处理出来的木材到了水中才不会变质腐烂,而且坚硬如铁。

    仇海这些年风干了大量的木材,杨成见到之后,顿时欢喜的不得了。

    其实在仇海的心中,一直都有着一个梦想,就是他们这些造船的匠户们还可以继续建造巨型龙舟,然后航行大海。

    仇海对大海一直有着痴迷一般的狂热,但是这个时代的大海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意味着恐惧,但是仇海渴望征服大海。

    此时,杨成的到来,让让仇海看到了一丝希望,同时也让仇海更加伤感了,因为仇海不知道杨成是不是来了之后就会走,如果是这样,那么他刚刚燃起的希望就要破灭了。

    “使君,这些都是已经风干的木材,全部都用涂料沾洗过,已经风干数年了,随时可以用来造船。”

    仇海领着杨成在堆积如山的风干木材中走着,同时也不停地给杨成讲解着,仇海心中也是希望能够说动眼前这位采访使,然后让杨成上书朝廷,恢复胡逗洲的造船。

    杨成看着一排排整齐的已经风干的木材,摸上去坚硬无比,心中也是一阵的感动,更是能够理解仇海对于造船的热爱,还有对大海的向往。

    然后杨成随和地朝着仇海说道:“仇坊司,不知道这附近还有和胡逗洲一般大的海岛没有?”

    杨成心中有着自己的盘算,杨成这段时日已经得到了柳家堡人的拥戴,杨成可以看出,柳霸虎看向他的眼神中透着一丝异样的狂热。

    杨成此时心中有了建立一支自己的水师的想法,这个时代对于海权的意识几乎没有,柳家堡都可以在陆地上自立,那么在海上找一个大的海岛建立一个基地,然后通过这一代的私盐和盐枭之间的势力,最后建立一个杨成自己的水师。

    杨成是后世来人,非常清楚海权的重要性,所以杨成才会有这样的想法。

    “使君,这东南沿海的海岛大小不下千个,像胡逗洲这样的大的海岛,也算不上大的,老汉在这淮南活了六十多年,对这里再熟悉不过了,这样大的海岛,没有一百,也有八十,而且一些海岛上还有山泉。”

    杨成一听大喜,尤其是一些海岛上还有山泉,就知道这些海盗绝对不会小,杨成心中琢磨着找寻一个海岛,然后组建一支海盗,在海上打出一片天下来。

    “使君,这些年倭人猖獗,很多海盗都被那些倭人占去了,所以使君如果想要前去的话,还是小心一些为好。”

    仇海也看出杨成对这些海岛似乎很是迷恋,然后提醒杨成说道。

    杨成一听到这里,顿时大怒,然后愤怒地说道:“等到水师编练完成了,我就要率领水师剿灭这些倭人。”

    仇海一听杨成的话,立刻明白这个采访使让他修复战船的目的了,原来是准备打倭人,仇海心中顿时一阵的激动,险些就要激动地响应杨成的话。

    在大唐,其实没有正规的水师建制,但是在沿海一带的兵府中,都会有些一些水兵,就像胡逗洲一样。

    其实水师营也是一个淮安县的兵府,仇海虽然是朝廷册封的坊司,但是其实他们这些人都是一些沿海的渔民或者船匠。

    这些沿海的渔民和船匠就像是运河码头上的苦力漕帮一般,都是有组织的,仇海当年也是东南沿海一带出名的豪侠,只是他的名声在海上更响亮一些。

    但是这些年,仇海老了,而且朝廷对于造船也不重视,而且倭人大量来到东南沿海,朝廷对于倭人也是纵容不管,最后令很多在海上谋生的船工和渔民都选择了搬去内地安稳地生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